解讀《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
四川是職業教育¤大省,共有職業院校537所,在校生154.2萬人。其中:高職院校80所(居全◣國第五、西部第一),在校生61.55萬人;具有招生資格的中ω職學校368所,技工院校89所,在校生92.65萬人。
9月23日,省政府印發了《四川省職ξ 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10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解讀《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新聞發布會。據了解,《方案》緊密結合四川※實際,體現時代特征,包括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組織保障三個部分內容,實施六個∩方面17項政策舉措。
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重點任務
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推動“兩個轉變”。推動職業教育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推動各地各部門由注重“辦”職業↑教育向“管理與服務”轉變。
確?!叭齻€同等”。加大職業教育統籌規劃和投入力度,確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視、同等支持。
職業教育本科、應用型本科與普通本科有何不同?
據省委教育工委委員ㄨㄨ、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瀾濤介紹,職業教育本科、應用型本科與普通本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
一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職教本科有著鮮明的職業教育的屬性,主要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所需要∑ 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是培養內容重點不同。職教本科○以培養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重點培養熟練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遇↓到的問題,又具備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技術開發研究能力。
三是人才培養模式不同。職教本科是更加注重▼于業內企業培養合作人才,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培養模式。
四是學習內容不〓同。職教本科一般根據特定崗位和技能要求,通常以職〖業或工業目標為導向,更注重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更加注重實踐實訓課程的開設,實踐性教學環節所占比重較大,而普通本¤科,大家都知道是進行文化基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訓練,對人的思維進行培⌒ 養。
構建縱向貫通人才培養體系
健全中職招生機制。建立全省◣高中階段統一招生平臺,鼓勵初中畢業生自愿跨區域選擇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促進普職相互融■通。
擴大升學上升通道。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提升普通高校招收職業院校畢ぷ業生的比△例,到2022年,高等職業學校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計劃比例達到50%左右,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本科的比例達到20%左右。
探索高層次ㄨ人才培養。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改革。
相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有何優勢?
發布會上,教育廳副廳長張瀾濤介紹了職√業教育的四大優勢:
第一是政策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國家出臺了“職教20條”,這一系列都為職◤業教育大發展創造了條件,將職業教育擺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開啟職業教育的新征程。
第二→是就業優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產業結構和就業崗位的深刻調整,急需數以億計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產業大軍,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對接崗位需求■和促進就業最為緊密的教育。
第三是成才優勢。職業教育是大眾化教育,突出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適應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的需求,能夠幫助普通家庭、貧困家庭實現“一人讀書、一家穩定、一人就業、一家脫貧”。學〗好一門技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第四是升學優勢。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分類招々生考試,實施高職單招考試、技能招生考試、技能拔尖人才免試招生等□ 系列改革,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穩步提升普通高校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比例。
推進職業院校高水平發展
優化學校布局。新建職業院校向產業和人口聚集區集中,鼓勵將職業教♀育辦到產業園區。整合1200人以下的“小、散、弱”中等職業學校。
實施重大工程。實施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和標準化建設工程,重點支持建設50所□示范中等職業學校和100個示范(特色)專業,推動薄弱中等職業學?;巨k學條件達到國家標準。實施“高職院?!栀|量提升工程”,推進國家“雙高計劃”項目,啟動實施省級“雙高計劃”,重點建設15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
優化資源配置。打造職業教育發展示范區和產教融合高地,部省共建推動成都公園示范城市職業∮教育融合創新發展,支持成都國際職教城、宜賓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達州“西南◥職教園”建設等,形成職業教育聚集效益。
推進產教融合深度發展
實施產教融合行◣動計劃。在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領域培育和打造15個左右在全國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15個左右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推進國家和省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示范區和示范性項目,實施省級“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培育和認證一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對進入目錄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
健全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加大“訂單式”、定制式、企業新型學徒制等人才培養力度。積極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
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我省是首批試點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的省份,承擔著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的重要使命,在推進職教育改革發展中,四川將突出發揮〇城市承載、行業聚合、企業主體三方面作用:
突出發揮重要城市承載作用。健全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聯動規劃機制。在城市規劃建設、產業№園區開發、重大項目布局中,充分考慮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求,將產教融合發展作為基礎性要求融入相關政策▽,同步提出可操作的支持方式和配套措施?!笆奈濉逼陂g,四川將進一步優化布局,推進職業╳教育資源向人口和產業聚集區集中,支持宜賓深入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鼓勵成都、德陽等城市探索建立產教融合發展城市群,打造國家ξ產教融合示范區。
突出發揮重點行業聚合作用。強化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改革中的協調推動和公共服務職㊣能,將組建行業產教聯盟作為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的著力點,提升行業集聚能♀力。圍繞構建“5+1”“4+6”“10+3”現代產業發展體系,打造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行業標桿。聚焦民生薄弱領域,推動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強家政、養老、托育等領域專業學科建設,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笆奈濉逼陂g,四川將加大對重點★行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信息平臺支持力度。
突出發揮重點企業主體作用。深入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改『革,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比例。鼓勵制造業企業為新增先進產能和新上技術↑改造項目配套建設實訓設施,允許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在崗職工以工學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校企共招、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笆奈濉逼陂g,我們將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建設,全面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持續∩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
深化㊣職稱制度。將師德師風、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推行職業院校全員崗位聘用制和績效考核分配制。
樹立先進典型。評選、表彰一批職業教☆育“雙師型”名師、技能大師、優秀校長、專業(學科)帶頭人、優秀班主任等。
把好技能關口。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
改革培養?!羰?。探索以“三年職業教育+兩年師范教育”,培養具有工科背景的教育碩⊙士等方式培養職教師資。
職業院校教師激勵、深化職業教育院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有什么︻創新的舉措?
《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結合職業院校特點,進一步細化∑了相關政策,提出要完善職業院??冃ЧべY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建立有利于調動學校積極性、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職業院??冃ЧべY制度。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陳泉介紹,職業√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剩余部分可作@ 為職業院??冃ЧべY經費來源,動態核定績效工資水平和總量。允許職業院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在完成本單位工作任務前提下,經●所在單位同意后,兼職從事技術創新、科技開發、成果轉讓和決策咨詢工作,并按★規定取得合法報酬。同時,《方案》提出要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ξ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破除“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唯身份、唯獎項”的頑瘴痼疾,構建分類清晰、名稱統一、科學規范的職業院校教師職稱制度↘↘。
陳泉表示,下一步,四川將繼續健全職業院??冃ЧべY動態調整機制,完善∏高層次人才和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推廣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有效機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收入自主使用權,激發職業院校創新創造活力。同時,按照中央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總體要求,聚焦職業教育教師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健全完善符合職業教育教師職業特點的職Ψ稱制度,推動我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開展高質量職業▃教育培訓。建設一批省級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創新“互聯網+培訓”模式。
擴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支持職業院?!M國↘↘(境)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鼓勵招收留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資格資歷互認,定期組織赴國外研修訪學。支持應用型本科和職業院校開展境外辦學。(記者 楊璐綺)